院士谈极端、突发气象灾害怎么样应对_解决方案_贝博ty注册下载app/贝博tiyu

院士谈极端、突发气象灾害怎么样应对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李泽椿日前应中国气象局邀请,通过讲座、录播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科普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他介绍:“得益于科技慢慢的提升,我国科学家对大气科学的规律认识不断加深,气象灾害预警水平有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显而易见地下降,直接经济损失降至1.1%的较低水平。”

  李泽椿和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解决了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报难题。当前李泽椿研究的,是如何从“1.1%”中进一步拓展气象科技的应用空间。

  李泽椿说:“作为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过,人类可通过规律来减少不利影响。我国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比71%。近几十年来,气象部门对较大的气象灾害形成了较强的预报预警能力,但当前局地、极端、突发强对流天气等形成的自然灾害仍缺少预报手段。”

  那么,针对局地、极端、突发强对流天气等形成的自然灾害,该怎么样应对呢?李泽椿说,从科学上讲,天气变化是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类对各大圈层的认识还很有限。其中,中小尺度、极端、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等的监测预警更是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由此建立的预警发布机制,难以给灾害防御和应急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

  李泽椿介绍,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地球模拟系统研发——多学科科学家联合攻关,在超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算法表达下,考虑大气、海洋、生物、固体地球相互作用以及复杂性的模拟技术探讨研究。能轻松实现地球系统各圈层、各物理生化过程、相互作用耦合机制的模拟和表达。

  李泽椿说,气象灾害与海洋、地质、生物、地震等灾害还会形成“灾害链”,更要注重预防。比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遭遇暴雨天气,会产生交通问题,进而影响救援;也会让震后形成堰塞湖的风险进一步增大,这涉及地质灾害;同时也加速致病微生物繁殖,这又事关生物灾害。

  “‘十四五’时期是打基础的关键期”。李泽椿说:“接下来有几方面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如大气过程的复杂性,多学科、多技术融合,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技术规范不一致、标准不一致,统一标准的共享数据库尚未形成等。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机制问题,而这些,都可为以后的气象科学发展确立方向。”

  李泽椿介绍,气象预报预警能力的逐步的提升,加上物质的准备、政策的应对和救援力量的组织,就可以达成“立足预防”的目标。再以此为第一环,让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方案制定、抗灾救灾、社会协同等环环相扣,才能最终建立综合、统一、工程化且长期稳定运行的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本报记者 袁于飞)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孙阳)近年来,国内设计咨询企业总实力慢慢地加强,热情参加境外工程设计咨询项目,带动技术、标准、装备和管理“走出去”,成为对外投资合作新亮点。当前,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加快,对外设计咨询行业迎来新的机遇。…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乔雪峰)记者从华北空管局获悉,2021年端午小长假期间,首都、大兴两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共计5370架次。其中,首都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3000架次,日均进出港航班1000架次,大兴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2370架次,日均进出港航班790架次。…

Copyright © 2016-2021 贝博ty注册下载app/贝博tiyu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93136号

联系邮箱:ufochn@foxmail.com